内科系统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概述知识点记忆 欢迎小伙伴致电答疑--或直接致电小编:(也是小编 1.IPF是慢性间质性肺疾病中原因不明的一种,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中病理表现为普通型IP的一种类型,是IIP最常见的一种,占47%~71%。 2.病变局限于肺部,引起弥漫性肺纤维化,导致肺功能损害和呼吸困难。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迄今,有关IPF的病因还不清楚。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环境暴露,但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和遗传易感性与IPF之间的关系还不确定。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不明; 2.可能与接触粉尘或金属、自身免疫、慢性反复的微量胃内容物吸入、病毒感染、吸烟有关; 3.遗传因素有一定影响; 4.致病因素导致肺泡上皮损伤和上皮下基底膜破坏,启动成纤维细胞的募集、分成和增生,致使胶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生成; 5.损伤的上皮细胞和浸润的白细胞分泌TNF-α、TGF-β和IL-8等; 6.这些炎症介质促进肺纤维化的过程; 7.肺泡内氧负荷过重,可能参与肺泡的损伤; 8.慢性损伤与纤维增生修复过程,最终导致肺纤维化。 三、病理改变 IPF的病理改变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主要特点:1.病变在肺内分布不均一; 2.可以在同一低倍视野镜内看到正常、间质炎症、纤维增生和蜂窝肺的变化; 3.以下肺和胸膜下区域病变明显。 4.肺泡壁增厚,伴有胶原沉积、细胞外基质增加和灶性单核细胞浸润; 5.炎症细胞不多,通常局限在胶原沉积区或蜂窝肺区; 6.肺泡腔内可见到少量的Ⅱ型肺泡细胞聚集; 7.可以看到蜂窝肺气囊、纤维化和纤维增殖灶; 8.继发的改变有肺容积减小、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和肺动脉高压等改变。 四、临床表现 1.通常为隐袭性起病; 2.主要症状是干咳和劳力性气促; 3.随着肺纤维化的发展,发作性干咳和气促逐渐加重; 4.进展的速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经过数月至数年发展为呼吸衰竭和肺心病; 5.通常没有肺外表现,但可有一些伴随症状,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无力等; 6.呼吸浅快; 7.超过80%的病例双肺底闻及吸气末期Velcro啰音; 8.20%~50%有杵状指(趾); 9.晚期出现发绀等呼吸衰竭和肺心病的表现。 五、辅助检查 (一)胸部X线 1.双肺弥漫的网格状或网格小结节状浸润影; 2.以双下肺和外周(胸膜下)明显; 3.通常伴有肺容积减小; 4.个别早期患者的胸片可能基本正常或呈磨玻璃样变化; 5.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直径多在3~15mm大小的多发性囊状透光影(蜂窝肺)。 (二)胸部HRCT 1.有利于发现早期病变; 2.肺内呈现不规则线条网格样改变,伴有囊性小气腔形成,较早在胸膜下出现,小气腔互相连接可形成胸膜下线等; 3.是诊断IPF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肺功能 1.进行性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2.弥散量减少。 注意:①本病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肺容量、肺活量降低,最大呼气中段流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百分比正常);②弥散功能障碍;③通气/血流比值失衡。 (四)实验室检查 1.为非特异性变化; 2.血沉加快; 3.血乳酸脱氢酶增高; 4.丙种球蛋白增高; 5.0%~26%的患者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阳性。 (五)支气管镜检查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1.直接观察多无异常发现,为排除其他疾病; 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成分因疾病期不同可有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的增多。 (六)肺活检 最直接的诊断方法仍是肺活检。 1.TBLB因取材小在IPF的诊断上有限制,但为鉴别诊断仍很有用,在解释TBLB标本时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以防止假阳性的可能。 2.开胸肺活检虽然取材满意,但损伤大,合并症较多为其不利之处。 3.胸腔镜肺活检,为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利的方法。 组织病理学所见: ①早期病变为非特异性肺泡炎,表现为肺泡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损害,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肺泡壁增厚,小气道、小血管炎性浸润。 ②晚期病变为广泛纤维化,间质胶原纤维增多伴平滑肌增生,出现多量纤维组织包绕的囊泡,形成蜂窝肺。 六、治疗 推荐治疗方案 1.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 2.如没有副作用或并发症出现,治疗至少持续6个月; 3.治疗过程中需要临床监测和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 4.肺移植是目前IPF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才思教育祝您考研顺利! 如果小伙伴有什么需要解答的考研问题都可以给咱的白癜风医院哈尔滨哪家好白癜风治好会复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