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782744.html 为什么我们的呼吸道如此不堪一击?(下) ——纵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理变化 三、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面面观 01 流行病学简介 SARS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是一种先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乙型冠状病毒属病毒,电镜下(图六)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nm,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1]。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均可被灭活。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个别可达20余天,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人群间可传播[12]。 02 病例统计 截至2月11日病例统计显示:全国病例湖北占74.7%,年龄多在30-69岁(77.8%),60岁以上武汉44.1%,全国31.2%,性别无差异。粗病死率2.3%,湖北2.9%(高出其他省份7.3倍),男性2.8%,女性1.7%。未报告合并症的粗病死率为0.9%,有合并症的病死率高得多,心血管疾病10.5%,糖尿病7.3%,慢性呼吸道疾病6.3%,高血压病6.0%,癌症5.6%。轻/中症80.9%,重症13.8%,危重症4.7%,危重症粗病死率49%[15]。 03 主要临床表现、病理转归和诊疗原则 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轻型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数预后良好,重者出现肺炎,严重者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少数危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肾衰竭、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本病人传染人,防治重点是隔离传染源,须佩戴口罩加强防护,一旦考虑疑似病例,立即单人间隔离,再请专家会诊。推荐抗病毒药物磷酸氯喹,并尽早应用扶正固本宣肺的中药。80%为轻中症患者,要警惕重症发生,防治呼吸衰竭。推荐重症、危重症患者输注治愈患者的血浆。出院后继续14天健康检测、医学观察和随访[18]。04 病理改变 ARDS被认为是病毒毒素引发的免疫反应产生大量炎性介质,引起急性肺损伤,有学者称之为“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storm)”,即自杀式的攻击方式杀伤病毒,其结果导致肺泡上皮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引发非心源性肺水肿、肺塌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明显增加,产生严重低氧血症[10,16],最终造成多器官损伤及功能衰竭,可能是病情突然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理学检查:弥漫性肺泡损伤伴细胞粘液性渗出,肺泡上皮脱落、肺水肿和肺泡透明膜形成,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间质内淋巴细胞炎性浸润,提示病毒性细胞病变。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感染的病理特征非常相似[17](图七)。病毒性肺炎的中医病理机制: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调节气机升降和出入。如遇风寒或风热等外邪侵袭,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内津液凝聚成痰,出现咳嗽、咳痰、喘不平卧。重者出现肺水肿,下呼吸道尤其肺的呼吸部渗出粘液滞留形成痰。中医把痰分为有形之痰(呼吸道分泌物)和无形之痰,前者表现为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显而易见;后者只见痰的征象,不见其形质,多表现为干咳、气短、胸闷憋喘、头晕目眩、精神不振、乏力、苔腻、脉滑等特点。如邪毒内陷,正气大伤,则呼吸困难,危重时CT影像呈“白肺”(图八)。05 来自一线临床专家的提醒 1)病情变化快,恶化快,恢复期肺部阴影吸收也快(2-3天),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因此,本病要早识别,尽早采用激素抑制过度的免疫应答。 2)核酸检测样本取自呼吸道不同部位,结果可不同,重视下呼吸道样本,留取痰液和肺泡灌洗液,尽快送检。 3)无论潜伏期或进展期或消散期,无论症状消失或核酸检测阴性,都应注意肺部影像变化,建议3-5天做一次CT检查。 4)重症、危重症患者发热可不明显,甚至无感染症状,甚至没有基础疾病也可突然加重,甚至出现死亡。重症患者治疗除了经鼻高流量给氧、抗感染和使用激素以外,老年人可使用胸腺素,有条件可使用人工干血浆、血液灌流、人工肺支持与监护等。 5)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C及蔬菜、水果。适当锻炼,精神放松,睡眠休息,多饮水,防止紧张疲劳导致应激反应,易感或病情加重。 06 鼻腔保健和预防性清洗 鼻腔感染呼吸道病毒风险最高,预计可达90%,口腔约为7%,眼部接触传播约占3%。 流感或疫情期间预防性清洗鼻腔,局部护理可控制鼻腔感染,减少蔓延至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鼻腔清洗操作简便安全,可独自完成,尤其鼻前庭保洁,保护鼻毛的过滤功能,防治鼻前庭慢病炎症,对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有帮助。 07 鼻腔清洁方法 1)流动水徒手清洗鼻前庭; 2)棉签蘸碘伏擦拭鼻前庭; 3)家用鼻腔清洗器温盐水或3%双氧水清洗鼻前庭或鼻腔; 4)感冒初期使用鼻内减充血剂如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或1%麻黄碱滴鼻液,收缩粘膜,改善引流,消除病毒繁殖的温床[19]; 5)必要时用抗病毒药物鼻腔喷雾(遵医嘱); 6)避免有害物刺激,摒弃挖鼻等不良习惯。 08 鼻部冷热交替环境改善鼻腔粘膜功能 1)适当运动可以迅速调节鼻腔粘膜循环功能; 2)外鼻冷、热敷交替可改善和恢复鼻腔粘膜血管舒缩功能; 3)充足饮水可增加呼吸道粘膜分泌,有助纤毛运动向外排出分泌物。 09 疫情特殊时期的居家防护要点 1)口罩经暴晒和消毒后可重复使用,规范洗手,必要时佩戴手套和帽子; 2)通风保洁,晒太阳,膳食营养,良好心态,如遇感冒多喝水排毒降温、休息。 3)在靠近窗子的地方(开窗)进行运动锻炼,以个体锻炼、徒手锻炼、室内锻炼为主,中小运动量即可(心率增加、出汗)。运动方式推荐:毽球(毽子)、伸展类运动(健肺操类、仰卧起坐、瑜伽、太极拳)等(图十)。 10 结语 呼吸道病毒与人类共存由来已久,近20年来病毒不断变异,致病性增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这不能不思考一下我们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人类自身状况,以及微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微生态……。人体呼吸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周而复始,不停地为体内通气供氧。除此以外,还具有调温、嗅觉、发声、免疫、分泌、排泄、吞咽、保护等重要功能,还要满足机体因劳动或运动对通气量增加的需求。咽部以下气温调高到体温水平,支气管以下保持无菌状态,同时还要忍受和防御来自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呼吸道粘膜中的纤毛柱状上皮一直延续到呼吸道末端——呼吸性细支气管。由此可见,我们的呼吸道在进化和与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防御保护机制。但是,事物都有两重性。从呼吸道组织结构特点不难看出,肺的呼吸部上皮防御结构明显减少,肺泡壁只有单层细胞,这种构造适应了氧和二氧化碳进出肺泡,但防御机能却下降,造成了一个薄弱环节。当下呼吸道被病毒侵袭突破后,肺泡则难以抵挡,这时肺泡隔中的巨噬细胞竭尽全力吞噬来自体外的异物(微生物、尘埃等)、浸润的间质细胞及其分泌物,而成为尘细胞。尘细胞一部分随痰液排出,一部分沉积到肺泡壁或肺间质,最终使肺泡膜增厚、肺间质纤维化或瘢痕,阻碍气体交换。同时,下呼吸道如同一个盲端(死胡同),易进难出,如果滞留较多痰液或炎性渗出物必定降低氧的摄取。如果病毒来势凶猛,免疫反应剧烈,炎性介质加剧对肺组织的破坏,肺水肿难以逆转,伴有血管微血栓等病理变化,此时高流量给氧恐难奏效,很快陷入低氧血症的恶性循环,危及生命。所以,必须早防控,早治疗,早给予呼吸支持和重症监护。另外,老年人呼吸道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如:鼻粘膜变薄,腺体萎缩,分泌物减少;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皮和粘液腺发生退行性变,分泌机能减退;肺弹性回缩力降低,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胸廓运动受限,咳嗽力量减弱;肺活量降低等解剖生理特点,致使老人呼吸道防御能力和免疫力降低,若伴发基础性疾病,重症肺炎发生率增高。以上分析可见,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十分重要,局部防御和全身免疫力均不可缺少,然而呼吸道病毒每逢冬春季都会袭扰人类,所以我们应当守护好我们的呼吸道。认识呼吸道形态结构和病理生理,了解病原体生物学特点,熟悉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转归等,对理解肺炎疫情的科学防范措施很有帮助。 面对本次疫情,一方面我们要科学防范,沉着应对,消除恐慌,积极响应各级传染病防控组织的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病毒性感染虽无特效药,但它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故应加强护理、心理干预、中西医结合、休息、营养等综合治疗,同时,也要发挥患者自力自救的勇气和能力,共度难关。待到春暖花开时,呼吸道病毒会不战而毙。此次疫情再次告诫人们,要有传染病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身体运动锻炼,增强机体特别是呼吸道免疫力,病毒来袭时方显体质本色。提高免疫力小妙招 11 参考文献 本文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视角,对呼吸道疾病的病理转归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进行了介绍,作为一篇学术性科普,本文尤其适合具有一定医学常识的读者阅读。本文在撰写和修稿过程中得医院中多学科专家朋友们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如有疏漏之处,敬请海涵! 刘鸿宇,中北大学教授,医学硕士,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80年代曾为医师,现从事运动解剖学、神经生物学、药物依赖、运动干预慢病等研究。郭建红山西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副教授 刘瑞西安交通大学病理生理学副教授 于慧玲内蒙古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 季菊玲南通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 郑金平长治医学院毒理学教授 倪秀芹哈尔滨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授 王永彬山东大学二院呼吸危重症科主任医师 金延武山东大学二院呼吸危重症科主任医师 栾庆浩山东大学二院呼吸及危重症科博士 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张明华解放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杨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吴文娟医院放射科教授 潘诗农医院放射科教授 姜洪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 金晨望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影像科主任医师 余瑾广州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教授 李琳荣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授 王晓慧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教授 制作成员 责任编辑中北大学体育学院邓堃、张立夫 绘图排版河北医科大学张秋霞、栗泽斌 医学影像放射科医生(见致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