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约25人死于慢阻肺本周日树

时间:2018-4-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郑先生今年50多岁,是个有30多年烟龄的“老烟枪”,每天至少一包烟,雷打不动。

两年前,郑先生开始出现活动后的气急胸闷,但是他并没有在意,以为就是暂时的身体不适,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是近半年来,渐渐地,上2层楼都开始感觉到费劲,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来到树兰(杭州)医院(医院)呼吸内科就诊,肺功能检查提示已经是“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经过肺部CT检查以及其他疾病的排除后,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过治疗后明显好转,出院后规律使用药物,症状明显改善。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被称为“沉默杀手”,每分钟约2.5人死于该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发病率已由年的8.2%上升至14%。同时,COPD是目前全球第四大致死病因,预计年将上升至第3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但在中国民众中,却是个知晓率很低的疾病,大约2/3的人群不知道该疾病。

40岁以上吸烟男性最容易得“慢阻肺”

医院呼吸内科杨莉主任说,吸烟和环境因素是慢阻肺的重要危险因素,从患病人群来看,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我国慢阻肺总患病人数高达万人,主要是40周岁以上的吸烟男性。

慢阻肺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以及活动后的气急,在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症状,当患者出现气促等症状时,往往肺功能已经损失50%以上,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中国的就诊患者中70%的患者都属于这种情形。长期的患病,使得患者常常合并有呼吸衰竭、心脑血管疾病、心功能不全、营养不良、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神经和精神的症状。

慢阻肺虽然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但在及时的发现和诊治后,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症状和改善肺功能。肺功能的检查和6分钟步行距离是非常重要的慢阻肺的诊断及评估的手段。所以,长期吸烟或有害烟雾等接触的人群,当出现咳嗽、咳痰,尤其是活动后气急时,建议及时就诊进行肺功能的检查。

呼吸科专家王辰院士呼吁中国呼吸疾病防治联盟的机构,需要努力进行宣教,让我们的国民们,像测量血压一样的测量肺功能,及早发现呼吸系统的疾病。   

医院举办慢阻肺科普讲座及现场咨询

现场送出10个常规肺功能检测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COPD)的认识,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水平,把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今年11月16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慢阻肺日,主题是“了解慢阻肺,顺畅呼吸”。

世界慢阻肺日到来之际,医院呼吸内科将举行COPD大型公益讲座与现场咨询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慢阻肺,让更多的人像测量血压一样的检测您的肺功能。

参加活动前请准备好如下资料,有助于医生快速了解病情:

1.咳嗽有什么规律,是否伴咳痰及痰的性状、颜色及量;

2.出现了那些症状,及其持续时间;有无活动后胸闷气急感;

3.症状有无加重及在哪些情况下会加重;

4.是否有呼吸道疾病史、危险因素接触史;

5.服用了哪些药物,对症状有什么影响;

6.是否有过敏史;

7.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

1、拨打热线电话-(8:30-17:00)报名;

2、预约需提供病人真实姓名、电话号码、疾病情况和相关检查情况;

3、每人限预约1个名额,勿重复预约。如放弃,请提前一天致电,请工作人员帮助取消。

报名时间:周五、周六,截止11月19日(本周六)17:00

活动时间:11月20日(周日)下午13:30-16:00

地点:医院20楼报告厅

提醒:活动当天请携带以往相关检查资料,方便为专家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杨莉

博士,副主任医师。

曾赴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附属Rulhrlandklinic医院,师从世界著名间质病学专家Costabel教授学习。擅长慢阻肺、哮喘的诊治和管理,间质性肺疾病、肺癌、肺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疑难病例的诊治工作。

桑贤印

中级呼吸治疗师

曾于浙江大学医院从事呼吸治疗科工作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危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支持及困难撤机患者的呼吸机撤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复及戒烟指导等。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