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意味着团圆的喜悦 经过近一个月的康复 来自绍兴的“换肺人”李奶奶(化名) 终于可以回家大团圆! 谁能想到 这位77岁的老人 一呼一吸都曾无比困难 老人吃斋念佛十多年 近两年,她咳嗽、胸痛、呼吸困难… “变质”的肺,犹如一颗定时炸弹 随时都有可能终结她的生命 换肺,成为老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在浙江大医院 肺移植中心 李奶奶成为最高龄肺移植受者 出院这天 她开心地邀请大家跟她回家喝茶 老人说:“我遇到了一群活神仙!” 出院前,李奶奶和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1分钟是个什么概念? 意味着心跳70次,看完一篇字小科普,或是用APP下一单外卖…… 对77岁的李奶奶来说,1分钟意味着她能平顺呼吸15次,意味着她从死神手里又偷来了60秒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成功换了左肺后,她想吃藕粉、想喝茶,也迫切想回家抱曾孙…… 2月5日,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来自绍兴柯桥的李奶奶要出院了!医护人员轻轻走进她的病房,轮流抱一抱,这个,他们打心眼里喜欢的坚强老奶奶。 一个月前,她作为浙大一院年龄最大的肺移植患者,经历了一场历时4个小时的换肺手术,经历过难熬的时光,老人的四个儿女说——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妈妈既长命百岁,又安享晚年。 “不知道该如何感谢浙大一院,韩威力主任保住了老妈的生活质量,让我们这些自立门户的子女,还能常常团圆!” 肺变成丝瓜干,每次呼吸都十分困难 打记事起,李奶奶就没有生过大病。她膝下有两儿两女,子女很有出息,开厂、做生意红红火火,也都非常孝顺。自从16年前老伴去世后,她吃斋念佛,四个子女轮流照看,只要有时间,一大家人就会聚在一起,四代同堂、其乐融融。村里人都说她好福气,很羡慕李奶奶这样的生活。从年起,老人平顺的生活起了波澜,从家到村口商店的几百米路,以前她一口气就能走到,现在她稍微走两步就胸闷气急,还时不时咳嗽。儿子、医院,肺部CT提示:老人双肺发生间质性炎症、出现间质纤维化改变,开了一些止咳化痰的药物,李奶奶症状也稍稍好转。“年纪大了,总会生毛病!”她和家人都没太放在心上,李奶奶继续烧香礼佛、吟诵佛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信仰世界。最近半年,李奶奶的病情却持续加重。无论如何休息,她始终呼吸困难,农村房子大,从卧室走到佛堂的距离,她都喘不过气。子女带来她爱吃的小点心,也因为胸间像压着块大石头,一点都吃不下,晚上更是睡不好,最后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自理。“总感觉自己上不来气。”眼看着老母亲要“油尽灯枯”,孝顺的儿女带着李医院。医院诊治的结果大同小异,诊断都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肺部感染”,并予以抗炎症治疗,但李奶奶肺部恶化的情况并未明显好转。其中,有医院建议老人抓紧做肺移植手术,推荐他们来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试试看。年12月,李奶奶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主任韩威力主任医师的门诊问诊。浙大一院是全省最早的终末期肺病专业诊治中心,具有我省最早的肺移植专业资质,也是目前浙江省唯一能医院及拥有浙江省内唯一的肺移植专科。尤其是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的学科带头人韩威力主任,是省内第一位具有肺移植资质医师和我省唯一的国家卫健委肺移植质控委员会委员。“老人的肺部组织已经变厚、变硬、越缩越小,原本像一块海绵一样柔软的肺变成了失水的丝瓜瓤,所以老妈妈呼吸才这么困难!”韩威力主任耐心向家属解释李奶奶的病情,因两肺广泛间质性病变伴感染,内科药物和一般外科手术已失效,肺移植成为李奶奶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但考虑到李奶奶的年龄,她和家人陷入了抉择的两难。“老妈在,一家人才算整整齐齐” “妈妈在,我们兄弟姐妹还有聚在一起的理由,妈妈要是没了,我们再也聚不齐了!”四个儿女中,小儿子一直对父亲的离世耿耿于怀,彼时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太好,耽误了救治的最佳时间。他第一个跳出来说,要承担老母亲所有的医疗费用。哥哥姐姐哪里肯答应,最后,四兄妹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还制定了一张分工表,轮流守候在母亲的病床前。李奶奶信佛,本来将生死看得很淡,但是耐不住子女规劝,她期待着将来能五代同堂。虽然深知手术风险不小,看着身边的病友移植后顺利出院,她也终于下定决心奋力一搏。经过院内呼吸、移植、营养、康复、精神等多学科联合会诊,与肺移植中心进一步充分评估,李奶奶符合进行肺移植手术的指征。“不抛弃、不放弃,浙一人心里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很多人认为,肺移植病人年龄越大,风险越高。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建议单肺移植的年龄65岁,双肺移植60岁,但移植是否能成功,有很多因素,年龄并不是最重要的。”韩威力主任介绍,自年成立肺移植中心之后,“超龄”接受肺移植的人不在少数。考虑到手术风险,国外一般不建议70岁以上患者进行肺移植手术。但对李奶奶最终决定进行手术,是因为李奶奶其他脏器状态良好,手术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并且准备了手术替代方案,因此专家组经过会诊及讨论之后,一致认为适宜考虑进行肺移植手术治疗。李奶奶这样年纪大的病人做单肺移植,手术损伤小,恢复快,50岁以下尽量做双肺移植。年1月6日,一位心有大爱的年轻患者离世,捐出了自己的肺,血型与李奶奶吻合。当天,李奶奶接受了左侧单肺移植,主刀的医生正是韩威力主任,手术进行了4个小时,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术后,方奶奶被送进了ICU,几天后,就转到了普通病房。养了快一个月,于2月5日顺利康复出院,终于能顺顺利利回家过春节。事实证明,肺移植的选择没错。现在,李奶奶不仅能自由走动,还能畅快呼吸新鲜空气,安享晚年。别等到医无可医,才想到移植 肺作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更容易与细菌接触,移植肺又处于失神经控制状态,无法通过咳嗽、排痰等方式减轻炎症反应,导致肺部感染的几率增高。它被公认为最难、风险最大的器官移植手术之一。韩威力主任说:“肺移植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抗免疫排斥关、抗感染关……一关关闯下来,后续的康复治疗任重道远。这需要跨学科密切协作、需要科室间无缝衔接、需要医护间同心戮力,否则将前功尽弃。”年成立至今,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年手术量保持全国前列,肺移植团队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共开展肺移植手术总计78例,至年围术期生存率97.1%,死亡率全国最低。 针对任何一次肺移植,想要完全成功,韩威力主任说必须要做到“四个好”: 好的供体,好的受体,好的手术,好的术后管理。 下了手术台后,浙大一院康复医学科专家为李奶奶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我们看看李奶奶为了康复有多努力——“我们会实时对患者开展康复的评定——包括生命体征、呼吸功能、肌力等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像布置家庭作业一样为患者开出运动处方!”康复医学科的主管治疗师毛琳介绍。一同前来评估的王梦琦治疗师还特地给老奶奶带来了她喜欢的佛经音乐,“老奶奶念佛,听了这些音乐,更好入眠,康复也快一点”。康复科专家每天都会来为李奶奶评估据悉,浙大一院肺移植团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目前最先进的肺移植技术,形成了成熟和行之有效的肺移植技术标准和规范。 年底,依托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的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浙大一院发起并成立浙江省肺移植联盟,来自全省各地市的70余家医疗机构首批加入联盟。 韩威力主任再次强调,特发性肺纤维化起初通常没有症状,随着疾病恶化,才可能会出现干咳、气短、疲乏无力、经常感冒、杵状指、体重减轻乃至肺部感染等症状。目前,CT是早期诊断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关键检查,患者应做好日常体检筛查工作。“临近病危才考虑肺移植,病人体质极度虚弱,术后往往因为心衰或者无力咳嗽肺部感染,或者等不到肺源就去世了。”韩威力主任说,每名患者,其实都有实施肺移植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机,患者的移植前和后之生命获益最大。过早、过晚都不合适,他希望更多终末期肺病患者到规范掌握肺移植的医学中心进行评估,适宜者进入肺移植的等待名单,当病情发展至较严重阶段,等待最佳移植时机。本文为浙大一院原创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