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一用就灵特效穴位祛百病超级好看

时间:2023-3-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刘军连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

第一章找到身体内部的灵丹妙药

经络,连接穴位的通道

神秘的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即“径”,意思是“纵线”,有路径的意思,主要是指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这些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它们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为“经脉”、“络脉”和“孙脉”。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表里、脏腑、肢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其名称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它们分别与各自相表里的脏或腑相互联系。阴经分布在身体内侧或腹面,阳经分布在身体外侧或背面。十二经脉将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周流全身,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不断地得到营养供应,从而维持身体各种功能正常进行。

奇经八脉

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这8条经“别道奇行”,不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相表里的经脉络属,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都有固定的穴位,与十二经脉一起合称为“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二正经的络脉从本经发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的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阴经。脾之大络散布胸胁,任脉的络脉散布腹部,督脉的络脉联络足太阳经。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的分支。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经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骼,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而划分出来的,是人体的卫外屏障。

穴位,最贴心的随身药囊

穴位是人体的随身御医

经络,这个中国古人发现的贯穿人体的神秘“通道”,长久地吸引着当代的人们。那么什么是经络呢?下面,将人体比成地球来说明这个问题。地球上有经线和纬线,起到网织地球的作用。相应地,人体上有纵行的经脉和行走其间起到联络经脉作用的络脉,经脉与络脉相互交织,网络人体,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人体上的穴位就如同地球上的河流、湖泊。地球上的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滋养着山川树木,由于河流、湖泊的滋润,地球上的生命才能欣欣向荣,人类才能居住在有着美好生活环境的地球上。

同样地,人体的穴位分布于人体上的各个部位,其间运行的是气血津液,起到滋养人体脏腑、肌肉、骨骼、筋脉等作用,穴位里的气血津液充足,人的生命才能欣欣向荣。

经络、穴位是人体的“随身御医”。头痛、发热是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医院检查却算不上是疾病,但是它们的存在确实会使身体不舒服。那么对于这些“小打小闹”似的疾病,只要我们掌握了经络、穴位,就能随时随地解决它。利用经络、穴位解决日常一些疾病的问题,不但效果显著,而且实施起来方便、快捷,往往具有手到病除的效果,因而称其为人体的“随身御医”一点都不为过。

神奇的穴位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又称为穴位。

腧穴的形成和发展共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远古时代,当人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就是中医理论说的“以痛为腧”。这种“以痛为腧”所认识的腧穴,是认识腧穴的第一阶段,即无定位,又无定名阶段。

第二阶段

其后当人们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时,发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症,并给予位置以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第三阶段

随着对经络以及腧穴主治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医家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的。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归纳,逐步将腧穴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

第三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黄帝内经》论及穴名约个,并有腧穴归经的记载。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全身经穴名个,除论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并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腧穴学理论和临床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王唯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证,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个腧穴,并铸造铜人两具,铜人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元代滑寿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

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个,并沿用至今。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又将印堂穴归入督脉,使经穴数目增加到个。

穴位是如何分类的

人体的腧穴有很多,腧穴之间互相联系,不是彼此孤立的。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不是单一的。将具有共性的腧穴加以系统分类,大体上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

常叫做“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上的腧穴。它们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中的最主要部分。

奇穴

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因此也叫做“经外奇穴”。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对某些病症有一定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如太阳穴治头痛,阑尾穴治阑尾炎等。

阿是穴

俗称“压痛点”,古代叫做“以痛为腧”。它既无具体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作为腧穴的,阿是穴实际上是尚未命名的腧穴,是经穴产生的基础。

穴位中的特定穴

原穴

原穴是脏腑元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12个腧穴。原穴与脏腑之元气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三焦之气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因此,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协助诊断。

络穴

络穴是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的15个腧穴。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肋部。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症外,由于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因此,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如肝经络穴蠡沟,既可治疗肝经病症,又可治疗胆经病症;同样胆经络穴光明,既可治疗胆经病症,又可治疗肝经病症。络穴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

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12个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如肺热咳嗽者,可选取泻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现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

另外,背俞穴和募穴还可用于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连属的组织器官疾病,如肝开窍于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肾开窍于耳,耳疾可选肾俞。

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16个腧穴,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郄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症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如急性胃脘痛,取胃经郄穴梁丘;肺病咯血,取肺经郄穴孔最等。脏腑疾病也可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有助于诊断。

下合穴

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即本经五腧穴中的合穴,而大肠、小肠的下合穴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临床上六腑相关的疾病常选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肠痈取上巨虚,泻痢选下巨虚。另外,下合穴也可协助诊断。

从零开始学取穴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在取穴定位时,都会用“寸”作为单位。可怎么知道1寸是多长呢?秘密藏在手指里,1寸有2种取法:一是可以取单手大拇指的宽度;二是将单手中指关节弯曲,取侧面两道明显由于弯曲造成的纹路的纹头间距离。1.5寸便是单手食指和中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的位置为标准,取食指和中指的宽度。3寸的取法与1.5寸相似,取穴时需将单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

除了以手指丈量外,还可以用体表特征作为参照。比如,头部的发际、眉尾、鼻底等,腹部的肚脐、腹中线,背部的脊柱,腿部的膝眼、脚踝,手部和脚部的指缝纹头连线等。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定位方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中指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其食指尽端到达处为列缺穴等。

自然标志取穴法

人体自然标志有2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等,称为“固定标志”;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暴露处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称为“活动标志”,如两乳中间即是膻中穴,握拳在掌后横纹处是后溪穴等。

“补、泻、和”,关键在方向和力道

中医按摩讲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法以平和”的原则。这些“补、泻、和”便与按摩的方向与力道有关。

从方向上来说,“补”就是要顺时针或者顺着经脉运行方向按摩;“泻”就是要逆时针或逆着经脉运行方向按摩。从力道上来说,“补”就是要施重力按压;而“泻”就应是要用轻柔的手法推、揉。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胃胀不适,很可能是经气逆行胃火上浮所致,此时就应行“泻”法,只需将手置于胃上,逆时针推揉胃部,便可缓解胀气及不适。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