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真正优势,就体现在这次新冠肺炎的治

时间:2020-11-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大家都说中医善治慢性疾病,急症要找西医,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看在这次疫情中有突出贡献的两位教授是什么看法。

在湖北举行第十三场疫情防控例行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答记者问时说:

我们总结了近期全国的,特别是武汉地区的一批病案治疗经验,一批治愈出院病人的一些经验,发现在这几个方面,中医药有优势。

第一、改善症状方面

这个病的典型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乏力,还有一些消化道的症状。中药退热比较平稳,不反跳。它治疗咳嗽特别对于普通型的早期和中期止咳效果比较好,同时改善乏力比较明显,还伴有恶心、腹泻,改善都比较明显。有的病人焦虑、烦躁,吃完中药以后都明显好转了。

第二、中药治疗后容易向愈

轻度的病人,经过中药治疗以后,很容易痊愈。而中度的病人吃了中药以后不容易向重度、危重度转化。

第三、重度、危重度病人使用中药,可以稳定血氧饱和度

对于重度、危重度的病人,加入中药治疗以后,可以稳定血氧饱和度,让血氧饱和度平稳,改善呼吸困难,减少肺的渗出。

第四、恢复期的病人使用,可避免后遗症

恢复期的病人,病毒核酸两次检查都是阴性的,但是病人还有症状,例如乏力、咳嗽,食欲不好,特别是肺的片子,变化和症状、体征并不对称,还有些没有被吸收的炎症。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传染性了,可以出院了,但不代表病就治好了。

这个时期,用中药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同时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避免以后引起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等后遗症。

这几个方面都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所以采用中西结合是个好办法。

2月14日,第三支国家中医医疗队医院,下午由国家中医医疗队医院——医院开始接收患者。由刘清泉教授任院长。这是我们首个由医院。

对于质疑中医的声音,刘清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质疑也好、反对也好,甚至‘中医黑’也好,没有什么不可以,毕竟这是个多元的世界,人的思路肯定各有不同。但不能因为质疑和反对,我们中医就不去努力工作了。实际上,质疑和反对,来自于不了解。在此次抗疫战斗中,我们中医的责任就是治病,让轻的病人痊愈,让中度病人别向危重发展,减少危重病人的死亡率。”

他同时指出,在中国,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借鉴,才能取长补短,取得的结果也将能既大于中医又大于西医,共同构成中国医学。

刘清泉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于中医急诊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有一个核心的观点,那就是中医真正的优势其实在急症上!

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救急主要靠西医,中医的优势在慢性病,在急诊中的作用不大,西医界这么认为,中医界抱有此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人认为中医治病起效慢,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临床工作中,在诊断明确、认证准确、用药精当的前提下,我们常发现看似越急越重的病,起效越迅速。之所以出现这种误解,是因为中医治疗的慢病太多,给人造成了一种“中医只能治慢病”的假象,这也恰恰预示着中医危急重症阵地的不断丧失。

中医学的属性首先是医学,而医学的第一要务是救死扶伤,如果连急症、危症、重症都不能处理,如何能称之为医学?对此观点,中医急诊出身的刘清泉说:“这种认识虽比较普遍,但有失偏颇,并且是非常片面和表浅的”,“如果真正深入ICU,真正参与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烈性流行病的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将多死多少人,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的状态而不能逆转!”

刘清泉说,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休克后胃肠功能不全,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鼻饲中药、中药灌肠、艾灸、针刺等,效果很不错。那些曾认为中医是瞎掺和的西医危重病专家,看到这些中医药介入的效果也都点头称赞。

再如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如重症感染,可能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这时不只是抗感染、利尿那么简单,要考虑整体情况、病理生理改变,从而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

中医的思路很符合急危重症救治的特点——治疗不是必须把邪气赶走,而是把表里内外、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关系协调好,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刘清泉指出,人们之所以觉得中医在急诊中作用不大,是因为上世纪以来西医急救技术比较突出,但中医在这一领域也绝不是或有或无,只是由于多种原因,中医药介入急诊的程度不如以前,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的人减少很多。

“我个人认为,中医治疗急症的效果不亚于慢性病,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

中医治慢性病也好,治危急重症也好,都是要辨证精准,而急诊更考验医生的果敢,难度大,但并不能就说效果不大。刘清泉告诉记者,10多年前,曾治疗一个濒临死亡的80岁老太太,她当时心跳已十分微弱,似有似无,用红参急煎,掰开老人的嘴巴将药灌服下去,大概三五分钟的时间,老人的脸色转过来了,眼皮动了一下,脉搏逐渐有力。大剂量的人参、附子,用对了,确有良效。“这件事情众人都感到吃惊,也使我重新认识中医药的力量。”

2、中医重大突破都与急危重症密切相关

历史上,中医学术几次大的飞跃和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都与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密切相关。

《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伤寒论》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症,促成了张仲景首次提出六经辨证的思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的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此书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急危重症的用药、处理方法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飞跃是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起。温病当然也属于急危重症的范畴。

近百年,尤其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整个中医的发展并不是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疗效甚至在退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的研究对象搞错了,重点放在了慢性病的治疗上,忽略了中医真正的优势——急危重症。

3、现今中医在急诊领域仍有重要地位

随着抗生素和急救技术、仪器的出现,使西医急救能快速且立竿见影,这确实是事实,也是大家觉得中医急救落后的原因。事实上,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虽明显下降,但临床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耐药等情况,这正是中医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发现,通过中医药的介入,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等问题能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对耐药菌群也有一定影响。中医对于出血类疾病,尤其是中等量出血具有优势,特别是溃疡类、肿瘤晚期的出血,通过中医治疗可很快止血,而西医就缺少有效的方法。

另外,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喝急性发作,中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此,正确使用中医药,采取补中益气类中药,可减少上机的比例、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如通腑泻下治疗急腹症,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都有确切的疗效。可见中医在急症治疗的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地位和确切疗效。

4、中医急诊弱化有多种原因

现今,中医急诊弱化的现象有多种原因。如历史上分科不细,很多中医都有机会接触急危重症患者,积累了很多经验,过去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比较普遍,很多名医都有起死回生的病例。但现在分科太细,影响中医急诊的发展。

再如责任的问题,一个心衰的患者单用西医抢救没有成功,大家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单用中药,没有采用西医的方法,病人死了,恐怕要担很大的责任,尤其是现在这样的医患关系背景下,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使用。

还有一些急救中成药如丹参注射液等,被一些西医医生使用,当然是没有辨证使用,疗效自然就很难保证,有人就会认为是这个药不好,实际上是没有用对,没有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用药而已。还有个别中医大夫看到肺炎就加清热中药,看到冠心病就加活血化瘀中药……这种现象根本问题还是没有真正掌握中医思辨能力,只是低层次的模仿而已。

此外,就是中医急诊确实很考验医生的功力,生死有时候就一瞬间,用药对与不对,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急诊中医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要掌握西医的急救技术,还有中医的基本功,无论多么危急,无论多么复杂,都要坚守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及辨证体系。

中医自己要增强自信,如果用中医思维诊治患者时有畏惧心理,不敢大胆用中医药,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中医诊治能力提升缓慢。而要改善这种局面不仅需年轻中医不断的自身学习,还需中医教育、继续教育的改革。相信中医在急危重症的优势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点此阅读:国医大师熊继柏:用中医思维彻底把新冠病毒中医治疗方案说清楚!值得中医人收藏那些失传的中医绝招和秘方,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再也找不回来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治疗的探讨点击“阅读原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