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者,促促气急,漉漉有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倚息不能平卧。短气者,呼吸急促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抬肩,呼吸急促而无痰声,动后更甚”。特发性肺纤维化(简称IPE)系指病因不明,局限于肺部的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病人呼吸频率加快,动则更甚,与中医所论短气相同。 一、《金匮》所论短气 1、肺痿 第1篇第5条曰“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指出短气可见于肺痿。第7篇中将肺痿分为虚热、虚寒两类,前者因重亡津液,虚热内生,肺失濡润而痿,症见口吐浊唾涎沫,脉虚数而咳,仲景未出治方,后世医家多主张用篇中麦门冬汤清养肺胃;后者因上焦阳虚,肺中冷而成痿,症见不咳不渴,多涎唾,小便多,甚则遗尿;治用甘草干姜汤温阳益气。 2、邪实、正虚 第1篇第6条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指出中焦邪实可致吸数短气,用下法去其邪则吸数短气可愈;若属正虚则不易治疗;吸促病在上焦亦为难治之证。 3、肾虚 第1篇第9条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第6篇第5条曰“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这两条所论短气属于肾虚之证。 4、湿痹 第2篇第24条曰“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指出风湿相搏不仅可致骨节疼痛,且可影响肺之呼吸而见短气,治用甘草附子汤振奋阳气,祛风除湿。 5、历节 第5篇第8条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本条短气病机类于上证,但风湿已有化热伤阴趋势,故治以桂芍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以滋阴清热。 6、正虚邪入 第5篇第3条曰“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短气”。 7、脱气 第6篇第11条曰“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本条所论脱气疾行则喘乃因阳气虚衰。 8、胸痹 第9篇第2条曰“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第3条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第6条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结合第1条“阳微阴弦”之论,胸痹短气乃因阳虚阴盛,胸中痹阻而成,属本虚标实之证。瓜蒌薤白白酒汤宽胸祛邪,通阳宣痹,为治胸痹基础方。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宜于饮乘于肺之短气;橘枳姜汤行气降逆,宜于气滞于胃、影响上焦而致之短气。 9、支饮 第12篇第2条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第17条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支饮短气乃因饮停于胸影响肺气宣降而致,治当去其饮邪。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健脾、温肾,各有所主,宜于脾肾阳气不足,饮邪内停之短气。 二、对IPF的辨治意义 《金匮》有关短气的辨证论治内容,对于以短气为主症的IPF证治研究很有参考意义。如IPF初起运动后短气,继则静息亦感短气,动则更甚,每于活动后呼吸短促加重,往往口鼻并用,以助呼吸,与《金匮》所论肺痿“张口短气”、脱气“疾行则喘喝”、肾虚“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等表现相似,揭示本病与肺肾两虚有关。 近代研究发现肺间质纤维化常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部分IPF虽无类风湿关节炎症状或病史,但类风湿因子阳性,治疗类风湿有效的雷公藤制剂对IPF亦有一定疗效。IPF多为慢性过程,病程缠绵,与湿邪致病特点相类似。这些都提示IPF的形成可能责之正虚邪入,风湿等邪痹阻肺络,日久肺脏因痹而痿。 IPF病人初为呼吸困难,继则气病及血,出现口唇紫绀,部分病人伴有胸背痛,提示其病机与胸中心肺气血痹阻关系密切。仲景所出治胸痹之方瓜蒌薤白白酒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不仅可治心血管疾病或肺部疾病,亦可治两脏俱病。 编辑:郝悦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